家住美国密歇根州布富人区的妮可·艾森伯格,和朋友们一起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四年来募资了超过25万美元。
促使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幼儿园就立志要当明星的大儿子。
虽然妮可一直担心儿子能否成功实现明星梦,但从小还是把他送去学声乐、舞蹈和表演,还让儿子参加了6届Stagedoor Manor表演夏令营,可谓用心良苦。
事实上,自儿子3岁起,妮可就在为他的大学目标而努力。
为了增加儿子被理想大学录取的机会,她曾带儿子参加过20场表演试镜,甚至考虑过捐钱给全美最好的表演艺术学校。
她表示这些都只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她也不觉得自己是直升机父母,最多算是孩子“直升机上的副驾驶”。
最后,妮可儿子被申请的26所学校中的9所录取,还被美国最佳两个音乐剧项目所青睐。
什么是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流行的一个新词语。
它指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过分介入儿女生活,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不仅在国内,直升机父母甚至在美国富人家庭也并不罕见。
换一个词来说,这类父母也可以称之为“铲雪父母”,帮孩子清楚实现成功之路上的所有障碍,避免他们受挫或失去机会。
极端点的表现为,这些父母会帮孩子收买SAT监考老师、篡改入学成绩、贿赂校方人员来让孩子进入顶尖大学,还要确保这些行为不会让孩子们知道,以免他们受到打击——就像最近美国史上最大的招生丑闻。
近期,包括好莱坞明星、著名商人、高考官员在内的50名富爸富妈被联邦起诉,指他们参与合谋行贿让子女进入名校,包括包括耶鲁、斯坦福和乔治敦大学,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学校本身参与非法行为。
根据调查,有的父母让孩子以女足队新人的名义进入高校、尽管孩子从未参加过竞技足球比赛;
有的雇用枪手代替孩子参加入学考试,但为了不让孩子得知内幕,他们甚至会让孩子做一样的测验,让孩子以为自己真的通过了考试。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是因为父母参与“贿赂”才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只有几名学生知情。
这些“铲雪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在积极做着准备,帮孩子预约私人高级幼儿园,确保他们不会在校园内受挫。
孩子上学了,真正的“较量”才开始。
想尽办法说服学校或体育教练,让孩子进入校队,为日后的履历增光;花上数千美元请来大学申请专家,帮孩子写文书、整理课外活动列表,只为了踏入好大学的大门。
曾著有《教好孩子》(Teach Your Children Well)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表示,
“贿赂丑闻揭露了一个隐藏在这些父母身上的黑暗面,那就是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世上最好的东西。
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成功机会,却没有意识到预先给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会让孩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
莱文博士透露,她看过很多大学新生因为无法独立生活而选择每天回家住。
他们的理由让人捧腹不已,比如发现宿舍有老鼠、和室友相处不来、作业太多,甚至是不适应学校食堂的饭菜都加了酱汁,因为父母看女儿不喜欢酱汁,多年来从未让她沾过有酱汁的食物。
对此莱文博士说,这些父母花了18年的时间让孩子在各个方面占尽了优势,讽刺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在帮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
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主任的茱莉·李斯寇特·汉姆斯表示,她发现一些大一新生愈来愈仰赖父母,他们需要透过父母才能和舍友建立友好关系。
她看到过很多父母喜欢插手干预孩子的学校作业、课外活动和职业选择,只是不愿孩子冒失败或失望的风险。
她还遇到过一些父母向她抱怨孩子实习工作老板的苛刻,因为他们最后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好的推荐信。
茱莉严正地指出,“铲雪式育儿”是一种落后的育儿方法,“关键在于帮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准备,而不是替他们准备好道路。”
铲雪机父母的忧虑从何而来?
在美国,为人父母比过去更艰难了,这表现在育儿投入方面的精力和金钱都大幅度增加了。
根据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米尔克(Melissa Milkie)分析的数据显示,现代职场女性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上世纪70年代早期全职妈妈照看孩子的时间是一样的。
父母在子女身上的花费在高中时达到峰值,根据《纽约时报》委托独立研究公司Morning Consult的调查则表明,当代父母为成年子女花的钱和时间,甚至超过小小孩。
根据切迪(Raj Chetty)等经济学家对于美国世代收入的研究,在1970年,92%的30岁美国人比父母当年赚得更多;2014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1%。
即使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对扭转这种趋势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再加上美国大学的入学竞争越来越激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申请人数增加了一倍,录取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在顶尖大学几乎每年都保持不变。
社会环境的激烈竞争以及对成功本身的追求欲,都让父母们甘愿为孩子的人生“保驾护航”。
加州大学莫赛德分校社会学家萝拉·汉密尔顿(Laura Hamilton)说,
一些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尽全力帮助孩子实现成功。如果你有影响力、有人脉、有钱,动用这些资源来帮子女都是理所当然的。
马里兰大学研究家庭与不平等的社会学家 Philip Cohen认为,越来越多的父母生怕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搞砸孩子日后的人生。
因此,他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来参与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成年之后也不选择“煺场”。
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让父母们能够更密切地追踪到孩子的一举一动。
他们会帮孩子预约挂号、帮忙留意学校功课或其他作业的上交期限,甚至每月固定提供经济协助、介入子女的感情生活等。
有趣的是,因为直升机父母太多,很多国外大学都会设立“家长关系办公室”,帮助处理各种家长的“奇葩要求”。
一些大企业比如亚马逊、谷歌、领英也会举办“带家长上班日”,有的父母还会帮孩子申请工作、和孩子一起去面试、帮孩子打电话给公司老板要求加薪等。
难以打破的育儿趋势
“如果父母们在高中时就已经这样做,你就很难在大学里停下来。”
茱莉·李斯寇特·汉姆斯认为,父母们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固定角色,他们已经习惯为孩子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但这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因为在父母百般照拂下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岁的凯西·特兰(Cathy Tran)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她的父亲是越南移民且没上过大学。
“我父母确实给了我很多情感上的支持,但他们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凯西认为父母的“放养”让她更加独立和自信,“我的一些大学朋友甚至不知道怎么洗衣服,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自己很早就被迫成为了一名成年人。”
讽刺的是,尽管父母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但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压力、自我焦虑的增加,他们就是很难放手让孩子去经历自己的人生。
没错,父母的主要职责是支持孩子,并利用他们的成人智慧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
但是这种过度干预的育儿方式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坏处,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准备,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即使在父母帮他们安排好的人生之路上实现了前半段的成功,一旦面临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工作上的适应困难,他们很难从自我认知中得到解惑,甚至还会因承担外界的高度期许而导致焦虑和抑郁。
当一个3岁的孩子不小心摔坏一个盘子,他下次会更加小心;但当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考试中睡觉,他可能很难记住这次教训。
尝试冒险、学习解决问题、克服自我的恐惧是重要的人生技能。
如果父母们都不让孩子去体验这些,孩子永远都不可能有机会建立自我效能,即具备一个独立人格为自己做更多的思考和选择、实施更有效的行动,并在试错中审视自我行为、收获弥足珍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