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血栓四个早期信号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血管弹性越来越差。当血管内皮受损、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栓很容易形成。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把身体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形成心梗、脑梗、下肢动脉肿胀、肺栓塞等,严重时危及老人生命。血栓虽然危害大,但有一些明显的早期信号。
血栓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深度推荐
1、睡觉时流口水。很多老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现老人口水经常朝一个方向流,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脑血栓。因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如果老人睡觉时常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也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2、早起后眩晕。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如果老人3天内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尤其是高血压老人,更应重视。如果1天出现5次以上眩晕,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3、手脚发麻和肿胀。如果老人长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肿胀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动脉所致。当形成栓塞后,这一部分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时间长了,腿部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手脚发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如果一拖再拖,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留下后遗症。
4、胸部发闷和发痛。不少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静养,易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因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现凝结而成的血栓,它们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加以警惕。
很多心脑血管患者喜欢喝茶,不妨尝试自制两款山楂茶:银杏山楂茶和丹参山楂茶。
银杏和丹参都有助于改善脑或心脏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其中银杏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银杏叶提取物作为中药原料对高脂饮食所致的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丹参则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病,保护心脑血管。
七种方法预防血栓脑梗: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血栓脑梗的老年人用药有讲究,有原则,对于老年血栓脑梗药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栓脑梗患病率逐渐增加。
这4个症状是"血栓前兆",以后别再忽略
1.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2.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3.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4.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5.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6.多食鱼 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作用。此外,富含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
7.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