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世纪白癜风防治研究院
2016-01-11
更新时间:2019-04-27作者:白白健康网
2~9岁是孩子搞破坏行为的高发期,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特别热衷于撕东西、扔东西、拆东西,似乎永远不会消停。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难以自抑地“搞破坏”,其实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除了更新、更强的能力外,他们总想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互动一下,但他们的这种能力又不足以达到创造与组合新事物的要求,所以只能通过搞破坏这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完成互动。跟造东西比起来,拆东西永远更简单。造一座房子要好几年,而拆一座房子,定向爆破只需“轰隆”一声,房子几秒钟就倒了。
所以,孩子在能力水平快速发展的时间段里,总喜欢用搞破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展现自己的能力。对他们来说,与事物的交互毕竟是“刚性需求”,而最简单的切入方法,就是门槛最低的“破坏性行为”。
另有一小部分孩子,他们搞破坏的原因是出于攻击性。他们为了破坏而破坏,因为心里不开心而摔、扔、砸。最直接的表现是,他们不太会专注而投入地拆东西或涂鸦,而更多的是直接摔杯子和扔东西,尤其是向人扔东西。这些孩子在同龄人群中占比在两成左右,且只有不到3%的孩子为“高攻击性儿童”。2~5岁间表现出高攻击性的孩子,在9岁时会面临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社交、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属于这类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干预和处理。
处理孩子搞出来的烂摊子时,家长必须区分好奇心和攻击性的不同,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面对搞破坏的孩子,就有了两个行为上的基本点:保护他的好奇心,同时帮助他管理自己的攻击性。
对于那些因为好奇心而搞破坏的孩子,应对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1.处理好孩子搞破坏时,
可能带来的家庭矛盾
很多家庭没有觉察到,比处理孩子搞破坏更要紧的,是处理搞破坏可能带来的家庭矛盾。有些家长观点开明,觉得孩子撕点东西、拆点东西、在家里墙上画点东西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里的其他成员,尤其是老人,未必也这么认为。家里大人对孩子搞破坏行为容忍程度的不同,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造成家庭成员彼此间关系的失衡。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家长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尽量避免因孩子表达好奇心而造成家庭成员关系失衡的隐患。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可能大过孩子搞破坏行为本身的负面影响。
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喜欢满墙乱画。现在的年轻家长很开明,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但我们家在这个时候碰到了挑战:我儿子在墙上画东西,他奶奶不同意。我既不能让我儿子不画,又不愿意得罪家里老太太,难,只能想一个折中的办法。于是我从网上花大价钱买了一块钢化玻璃,这东西一般放在公司的会议室里,可以用马克笔在上面写字画图。没过两天,安装钢化玻璃的人把货送到我家,问我:“大哥,装哪啊?”我给了他一个他压根儿没想到的答案:“下面顶着踢脚线,围着墙铺满。”钢化玻璃的高度正好是我儿子举手能摸到的高度,家里裸露的墙面都铺上了,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问我妈:“这样行不行啊?”老太太同意了。然后我又给我儿子买了十几根各种颜色的马克笔,告诉他:“随便画,画完了还能擦,想画什么画什么,随便折腾。”
孩子搞破坏,一旦在不同家庭成员那里有不同的解读,就要考虑这种矛盾可能招致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最需要处理的不是孩子的搞破坏行为,而是孩子搞破坏可能导致的家庭矛盾,因为家庭矛盾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搞破坏本身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多了。如果你家孩子的一些搞破坏行为时而得到认同,时而遭遇批评,那你可要多留心了。
2.给孩子准备一个盒子,
用来存放他的“破坏成果”
在很多家长看来,东西拆了就是拆了,泡了就是泡了,烂了就是烂了,以前完美无缺的好东西一经破坏,就变成了没价值的垃圾与碎片。其实不然,也许在功能上,遭到破坏的东西的确变成了垃圾,但我还是建议你给孩子准备一件盒子,把这些“尸体”好好保存起来。这样一来,“破坏”在孩子看来就不是一件“拆了拉倒”的事儿,而变成一种资源的转化,一种长线的行为:“今天拆的这个东西,也可以成为一件玩具,甚至以后还可能有用得上的时候。”
这个盒子不仅可以提醒孩子以前自己搞过的破坏,要告诉他:好奇心的表达总是要留下结果的。这些东西,在大人看来或许一文不值,但其实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图腾。它们还可以成为孩子以后动手表达好奇心时,可能会用到的材料与灵感来源,这才是对孩子好奇心的优质引导。
3.在应对搞破坏行为时,
最为治本的方法其实是跟孩子一起折腾
换个角度看搞破坏,其实它只是折腾的一种形式。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折腾起来,那之后孩子搞破坏行为出现的概率必然会大大降低。可能大多数家长习惯了当大人的感觉,已经忘记了怎么折腾,但我还是建议你尽快重拾初心,陪着孩子折腾起来。既然搞破坏是源于好奇心的折腾,那家长只要稍加引导,孩子这份折腾的热情完全可以转化成学习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契机。
很多爸爸特别爱陪孩子一起折腾,跟孩子玩在一起,我也是这样,以至于我妻子总跟朋友抱怨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养了两个儿子。”有个家长曾跟我求助:“我们家孩子特别爱玩水,家里什么东西都要往水里泡,连手机也要往水里泡。这破坏搞得都没边儿了,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就是,你让他看到水更好玩儿的那一面,他就不会沉迷于“把东西泡进水里”这么简单的刺激了。
很多时候,搞破坏的本质就是为了迎合好奇心而折腾。我曾经专门给我儿子看过水中的“扩散现象”。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边倒满水,然后找个钢笔墨囊,吸饱了墨汁再一滴滴往水里滴。墨汁在水中散开,我儿子看得特别入神。我还让他自己拿着墨囊有快有慢地滴墨,同时问他:“好不好看?”他当然会说“好看”了,一个3岁的孩子,还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现象,但他起码记住了“扩散”这个词,好奇心也被极大地满足了。一杯水全变了色以后,我找了一张湿纸巾,问他:“把这张湿纸巾泡进去,拿出来是白的还是黑的呀?”他回答说:“不知道。”我继续兴高采烈地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当他看到拿出来的湿纸巾被染黑时,感到非常兴奋,说还要自己泡一张新的。泡呗,总比泡手机强吧。你家孩子也可能会在其他各种不同的领域“搞破坏”,但本质还是出于好奇心、爱折腾以及喜欢玩,那你也完全可以加入到他的破坏行为中去,或许不仅是孩子自己获得成长,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